VR: 正確答案 但題目錯了

10 月 1, 2021

最近在評估VR相關產業時,我想起了一次我早期當攝影師時的海灘拍攝。

「離海灘還有多遠?」我拖著我沉緩的腳步,滿頭大汗地向同行的模特兒、彩妝師、造型師和助理們問道。

我仍然清楚地記得那次從停車場到我們要拍攝的海灘是一趟痛苦而漫長的步行。2010年,我還是年輕的攝影師,從事時尚攝影工作不到一年, 然而重點是,我曾經是一個自豪的小閃燈擁護者(Strobist)。

“Strobist”一詞是由撰寫 www.strobist.com部落格的攝影記者David Hobby所創,他在多年的新聞攝影經驗中,歸納出各種利用小型可攜式閃光燈(Strobe)拍攝人像與物體的知識,並利用部落格傳授給像我一樣的攝影師,旨在利用極簡化的攜帶式設備,結合現場的環境照明條件與各種設置(背景),拍攝出吸引人的作品。

我完整拜讀了Strobist 101和102的文章,但到了2010年,我畢業了,我開始玩更大的閃燈,這意味著那次的海灘拍攝,我除了帶著我的相機包,還要拖著C型燈架、鉛酸蓄電池(2010年我們還沒有鋰離子電池)、電源線、反光板、無線傳輸/接收器。更麻煩的是,距離那個海灘最近的停車場位於一哩外(1.6公里),更不用說還要在炎炎夏日扛著那些設備翻過Newport海灘一個又一個的小坡。

重達8.4公斤的 Paul C. Buff, Inc. Vagabond™ II

當我們拖著疲憊的身軀抵達時,海灘上已經是人山人海(夏日周末),當時雖然已經是下午,但陽光仍然刺眼,在四處形成濃密的陰影,但我的無論如何我的打光策略都是「輸出」太陽光(用我較大型的閃光燈),讓場景重新明亮起來,並使環境光暗下來,這樣我才能創造我自己的燈光模式。基本上太陽光可以成為我的背景光,而我的閃燈就能成為主要光源。結果那次拍攝的成果平平,說不上好,但也不壞,只能說是不怎麼樣,整個拍攝過程也不大妙,我(以為)已經做好所有準備…除了未預料到的人群、停車地點、炎熱的天氣、沉重的設備、疲憊的團隊…對,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

呃,你能看的出來這在海邊拍的嗎?

時間快轉到六年後,我在墨西哥與加州交際的一處沙漠,那是加州最接近狹縫型峽谷的地貌,但這次我只帶了一位模特兒與一位(必須的)嚮導帶我們前往確切的地點,畢竟我們從來沒有去過那個地方。那燈光怎麼辦?完全沒有,連反光板都沒有,只有一個小小的相機包,所有的閃光燈、鉛酸蓄電池、無線傳輸/接收器和AC電源線都沒帶。步行前往的過程很艱辛,我們必須得攀石才到的了峽谷的底部,記憶中攝氏45度的悶熱讓我不停的想著:「如果車壞了,我們大概也會死在這裡」。這次拍攝需要些膽量,幸好我帶的是一位年輕的模特兒,還能對這種攀過岩石、滿身髒污的旅途感興趣,如果是更年長、更有資歷的模特兒,我可能已經被「好熱」、「我要吃冰淇淋」這樣的抱怨淹沒。儘管這次帶更少設備、更少團隊,走到拍攝地的路途也更不累人,還算輕快,一到現場,我環視四周,決定使用峽谷的狹縫來創造柔和的漫射自然光(主光),並使用一點點來自背後的直射日光來創造亮部(背光),結果那不只是一個好作品,也是一次很棒的 經驗。

我的技術可能也提升了一點…

所以我想要表達什麼?
為什麼會回想起過去兩次炎熱的拍攝經驗?

就像我剛提到的,當我在2010年前往海灘時,我帶了一大堆的燈光設備,但幾年後我到狹谷時,除了模特兒和相機我根本什麼都沒帶,最明顯的差異就在我選擇攜帶的裝備上,但問題是,為什麼?為什麼我在2010年帶上所有的東西但卻又在2016年選擇拋下所有?

我之前沒有提到的是,我從2010年開始,直到2013年的時候基本上已經停用所有的閃燈,我更常離開工作室,也更常採用環境的自然光源拍攝,之後我理解到,我不 *需要* 那些閃光燈,事實上我認為使用人造光源,和那些閃燈、C型燈架、電源供應、電線和同步設備,反而讓我喪失了那些美好自然光源所創造給我的機會,也了解到扛著那些設備將會阻礙我前往更棒的拍攝地點,我開始到Malibu北邊更偏遠(幾乎無人可及)的海灘拍攝,去到那樣的地方更不可能帶著太多設備,因為可能會被海水沖掉。簡而言之,人造光源對於我想創作的影像類型來說只是一種錯誤應用,考量到影像風格、拍攝地點易達性、攝影過程的簡便性和與模特兒間的互動,閃燈設備幾乎無法更好地滿足以上各點需求。

OMG 看看這些設置,和浮水印 LOL!

那為什麼我在2010年時又要使用閃燈呢?答案很簡單,我根本不知道我當時在做什麼。我是一個出身自閃燈擁護者的新手攝影師,閃燈是我僅知的選項,沒有人教我怎麼運用自然光源,我不知道怎麼控制太陽光,我只知道怎麼制伏他。你知道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如果你唯一的工具是把槌子,你會把每件事情都當成釘子來處理」,我的槌子就是閃燈,而那些我曾經堅持用閃燈來處理的作品就是釘子,我顯然沒有選擇最好的工具。

所以當我在看VR產業的時候,我想起了那段身為攝影師的日子。

我清楚的記得在一次與朋友的對話中,他說:「360º的VR將成為每件事的答案,每部電影、每個演唱會、所有事情都將以VR呈現!你能想像所有的事物都能用360º的視角去觀看嗎?一定會很棒!」。

我挑戰他:「但看演唱會的時候我有需要觀賞我背後的群眾嗎?」

你會想看這個,還是台上的表演?

Source TRT World

「你能想像所有的事物都能用360º的視角去觀看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是的,我可以」。我們所體驗的真實人生就是360º的,我們可以轉動脖子環視四周,但如果是要聚焦於某個活動、任務或是體驗,我們會鎖定我們的視野,目不轉睛地盯著動作正在進行的地方,這樣才不會遺漏任何重點,並得到最深刻的體驗。當值得觀看的內容就在眼前,你卻忙著左顧右盼,360º環視所帶來的體驗可能就不是升級,而是 損失 了,這也是為什麼導演總是將故事的描寫控制在單一場景中。當你因為顧著體驗360º全視角而錯過欣賞經典的E.T.單車飛越月球畫面,你能想像史蒂芬史匹柏會有多失望嗎?

ET單車飛越月球畫面被票選為百年來印象最深刻的電影場景

讓我扶下額頭🤦‍♂️,或是在這情況下,我想他也會想扶下自己的額頭,或者拍一下你這個白癡的額頭,為什麼這麼值得注視的傳奇性傑作場面出現時,你在看別的地方?

因為就像閃燈一樣,我因此錯過了那片海灘給我的真實體驗,反而分心在處理人造光源所帶來的效果,我明明可以用自然光拍出更好的照片。更糟的是,我加重了我團隊的負擔,讓他們在大太陽底下拖著沉重的步伐前進,疲憊的身軀也拖垮我自己平常應有的表現,在已經喘不過氣的狀況下,這場拍攝更少對話,更難以建立起團隊精神。

我就是看到了另一個釘子,然後被我手中唯一的工具誤導了,我的槌子。

內容的關鍵並不在科技,而在於個人體驗。這也是為什麼你不大會記得你看過的電影是2D、3D、8K還是HD的,或是更久之後你可以能也不會記得故事是來自一場電影、一個夢境,還是一本書。沒錯,人的記憶是很容易被誤植的。比起2D,VR的體驗更為深層,因為使用者是沉浸在360º的環繞場景,可以擁有更逼真的體驗,有些業者也推出增加氣味、觸覺的 4D 體驗來強化觀影擬真度,但一部差勁的3D電影,即使透過3D來表現也不會好上多少。內容的價值不在於感官刺激,而是透過情緒的操控,去捕捉一個人的想像力,並打動人心。

我一向很討厭這個東西

大多數人沒有理解到這個概念,大多數人以為科技的升級 永遠 不會錯,但是世界上沒有一種科技可以操控你的情緒,相反的,可以操控你情緒的只能老派地透過說故事,這就是為什麼你可以記得一個很久以前別人口頭告訴你的故事,但不記得最近看過一部用3D呈現的無趣電影。

這是VR運用的兩難,目前的VR運用對於原始體驗的加值程度即使有也非常有限,如果科技無法流暢運作的話,VR甚至會降低體驗。我還記得有次戴上8K眼鏡進行VR體驗時,一直手忙腳亂地在解決雙眼無法對齊、視野模糊的問題,這讓我失去了我原本 *應有的* 體驗,加上內容也不是多吸引人,讓我心想「我為什麼要看這個?如果我對故事再投入多一點情緒,體驗應該會更好,但我猜我應該要到處看看,畢竟這是8K…」。

 *嘆*

科技的存在是為了讓事情更簡單,通常「事情」指的是一個任務、一項工作或一個動作等。在達成目標的路上,科技不應該 阻礙你前行 ,而應該讓你 體驗。 到更多。舉個例子,最好的相機可以讓你幾乎忘了它的存在,相機的介面設計和操控性都應該要流暢到像是直接與你的心意、身體和靈魂相通,直覺到「無腦」,使用過程暢行無阻到你忘了它就在那, 完美,因為 它不把影像生成放在首位,而是著重在給予創作者(在本例中指的是我和模特兒)最原始、自然的人性化體驗,然後才是我們之間所激盪出的(影像)火花。

我所擁有過最佳的UI與觸覺體驗來自Nikon D3相機

Source Nikon USA

雖不是全部,但大多數的科技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印刷媒體(報紙和雜誌)為廣播騰出了空間,廣播為電視網騰出了空間,電視網為有線電視騰出了空間,有線電視為串流媒體騰出了空間,這些傳播方式可以同時運行著,即使不是完全和諧。同樣的,我相信VR也會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並創造真正的價值。我們透過無線的Oculus Quest 2感受到獨特的遊戲體驗,並看到了VR真正吸引力,身為投資者的我們,與其投資在科技所創造的附加價值,或是裝置的迭代上,我們更看重的是真正展現VR價值的人性化體驗,所以我們的投資理論上不會聚焦在科技上,而是這項科技將會如何被運用,不管今天我們談論的是VR還是醫療產業。但為了找到VR真正的價值和優勢,你不僅僅需要了解人性,還要找到讓VR具有意義的利基,那正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就像我在攝影師生涯中所學到的,「重點不是裝備,而是內容」。

作為附件,可參考我2012年所撰寫的部落格文章: Solving Problems You Don’t Have

LUCIMA書航投資有限公司
zh_TW